近几年,环保产业称得上是处于最好的年代,但企业家们却时常感到困难和机遇交织在 一起。目前,环保产业依然存在大量的关系市场、监管不到位等问题,看似春江水暖, 身在其中的人却仍觉得寒冷。

党强调不忘初心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,落实到环保产业就是天蓝、地绿、水清。 环保行业是造福于民的,追寻这个核心要义,就是企业家制定战略的最根本出发点。企 业家能否真正将这个美好的目标实现,决定了企业长期发展的顺利与否。

在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、绿色转型的方向下,中国的环保发展之路到底在哪儿?

长效机制不断完善

前三年,环保产业的很多商机得益于泡沫化,但到去年年底,企业都感受到了金融 系统的整肃及金融市场去杠杆的变化。如今,环保产业走向水落石出的时代——除了运 动化、行政化、短期化行为以外,国家还希望建立更多的长效机制,各项制度在不断完 善。

2017年,环保产业显现出诸多特征。首先是环保督查常态化。这一年拘留了1527 人,问责18199人,约谈党政干部18448人。地方政府面临的环保督查压力非常大,督查 常态化对于环保企业来说,既是机会也是压力。

第二,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,强化排污者责任。目前,已为15个行业下发1106张许 可证。真正能把环保做好的企业才能获得排污许可证,这也是政策为环境产业释放的需 求和红利。

第三,信息公开逐步推进。目前,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得越来越彻底,财政部 PPP(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)数据也在逐步公开。所有的改革方向都指向通过公开约束政府自身的治理行为、公共服务行为和所参与的经济行为,加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规范 性和自律性。

第四,实施环保税。环保税是国家从顶层结构出发,为环境长效机制建设规划的重 要制度。费改税强制征收会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,因而将强化地方政府环保监管的 动力,促进企业的绿色化转型,这将带来检测、监测、危废处理等第三方市场的加速释放。

第五,GEP考核箭在弦上。GEP代表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,是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环 保部、国家林业局、国家标准委员会、中科院等联合推出的概念体系。部委将联合制定 《GEP核算技术规范》,把GEP纳入生态文明目标考核体系。垃圾分类和后端的资源化、 有机物的还田等内容也将是GEP中的细节考核目标,这个目标将会改变我们对垃圾分类 价值评估的看法。

第六,PPP规范化、去杠杆、地方债。近年来,PPP大潮来得太快、太急,出现短期 工程化、融资债务化、边界模糊化的“三化”问题,违背了PPP推出的初衷。当前,改 革进入深水区,规范化工作也在不断推进,国家接连发布了PPP相关规范文件用以加强 监管。

第七,环保企业IPO(首次公开募股)紧缩。去年9月份之前,整个产业IPO通过率 83%,环保IPO通过率87.5%,9月之后IPO整体通过率降到51%,环保IPO通过率则降至 20%。这些变化并非因为规则改变了,而是过去环保企业并没有重视项目的规范性,从 IPO趋势看,环保市场将走向长期规范化。

走系统化变革之路

目前,国家水、固、气三大战役初见成效,但在每一个初见成效的战役背后,还有 其即将到来的挑战。未来十年,中国将走向激荡的系统化变革之路。在系列变动中,可 以看到一些脉络,这将是环境企业制定战略时的重要思考点,可总结为综合和循环。

在综合方面,首先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的1100条是通过PPP模式,能否在后面的绩效 考核中稳定达标还需观望。此外,黑臭水体是高度集成化的综合任务,一个城市的黑臭 水体治理还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。

村镇环境治理也排到了政府工作的靠前位置,各地纷纷推出大量农村污水治理标 准。在农村环境治理中,垃圾和污水也需要综合考虑、同时治理。大量资金投入、分散 的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如何确保系统健康长效地运营,也是考量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。

环卫市场同样强调整个系统的重新构建,包括分选和资源化的所有措施,还需要考 虑跟焚烧场、前端中转站的协同关系。总体来看,环卫智慧、环卫市场化、环卫装备化 促成了各地政府把分散的环卫工作综合打包,该趋势与垃圾分类相结合,将对产业的未 来产生长远的影响,会出现大量的项目机会。

在循环方面,垃圾分类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希望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能产生循环,垃 圾分类本身需要系统化的方向,希望在有机物、装修垃圾、建筑垃圾、其他面源垃圾和 工业垃圾上形成长效的循环机制,只有这样才能是生态的。

农村治理领域,养殖、种植、农业相结合也是一个痛点,如果在这些痛点上,公司 不能够将自身的商业模式重新打造,将会在未来面临停滞增长的局面。

另外,去年危废领域火了起来,也有一些企业受到了监管的重创。2018~2020年, 由于危废行业技术不够成熟、资源化的能力相对较低,事故曝光还会继续增多。除了危 废行业稳定运营、达标运营以外,行业中很多细分领域的循环化,包括废油、有机溶 剂、重金属废物、废酸等细分领域的循环利用大有前途,值得危废行业重点关注。

将更注重民众感知

上述所有的因素中,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环保制度进一步的规范化。稳定达标、节能 降耗,对二氧化碳排放和能量排放进行考核,这都是国家在制度上不断调整的鼓励方 向,也是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需要重点思考的方向。

对于已经具有资本能力的上市公司、国有企业,可以与缺乏技术的企业加强并购合 作,但在IPO高度紧缩的情况下,对资本力量的谨慎使用也是企业需要关注的内容。此 外,生态文明考核下,很多仅仅擅长做简单末端治理的企业会在未来处于不利局面,这 个不利的局面可能来自很多种因素,包括费用太高、监管风险、GEP考核挤压下的空间 及利润下降等,因此系统化的资源循环永远是技术企业、运营企业思考的重要战略方 向。

回归初心,十九大给我们的重要感知是政府越来越重视民众的感知。以前,环保企 业倾向于自己“to B”的性质,没太考虑“to C”的问题,以后环保企业必将更注重民 众的感知,因为民众感知会带来其它很多延伸的收益,这是环保企业家需要特别关注的 方面。